2、阻旋料位开关应避免安装在进料口,当没办法避免时可加装防护挡板,以保护叶片不受物料冲击。
3、水平安装时,接线盒入线口应垂直朝下,电缆固定螺母必须锁紧,如有条件可加防雨罩等。
5、水平安装时叶片与水平向下呈10~20°的夹角安装,以减少物料的冲击。
2、阻旋料位开关应避免安装在进料口,当没办法避免时可加装防护挡板,以保护叶片不受物料冲击。
3、水平安装时,接线盒入线口应垂直朝下,电缆固定螺母必须锁紧,如有条件可加防雨罩等。
5、水平安装时叶片与水平向下呈10~20°的夹角安装,以减少物料的冲击。
首先展示引入,学生发现问题。展示一个电路检测器,将检测头连接起来,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的经验会说:小灯泡亮了;检测器是由一个小灯泡(包括灯座),一节电池(包括电池盒)三根导线组成的;检测器是能够正常的使用的;这个电路是通路等方面的回答。我就进一步启发:从第一个同学发言到第四的同学发言最近一段时间,你又发现了什么?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检测器没有变化,许多学生都觉得没什么发现,而个别学生认为:电池的电量在减少,这是学生从意识上的认知,但没有表象出来。有学生马上说:小灯泡一直在亮着。我进一步说:小灯泡亮着很浪费电能,那怎么办呢?学生马上想到使用开关,顺理引入本课课题:做个小开关。
学生喜欢动手,做个小开关在学生看来挺简单,学生做好开关后,老师不加任何评论,学生连接好检测器后,得意地将制作的小开关连到电路中,不会连接的小组,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学生把小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后,遇到了问题:自制的小开关不能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学生将制作的小开关在实际运用中才觉得不适合,需要改进,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一切均很顺畅,学生都觉得简单,一旦运用到实际电路中就缺乏合理性,改进就成了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会自主地改进,无需老师费口舌。让学生遇上问题,自己处理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很需要的。
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在不断肯定与否定中交互上升的,想让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也是不科学的,站在学生思维的立场考虑,就觉得学生挺可爱的。
《做个小开关》这节课是第一单元第六课,学生逐步从连接简单电路到较复杂的电路,随着电路的复杂,必然需要有一个更方便的控制电路的办法。前面几节课都是用断开连接或拿掉电池的方式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学生已经感到这些办法挺麻烦,基于这些原因,做个能自如控制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器具就显得十分必要。这节课,正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天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对于“做个小开关”理论上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的过程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所以,我在教授这课时,抓住关键,让学生动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把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学生不关心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并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做一个小开关》的教学已结束,经过这四堂课总感觉有许多的缺陷在里头。这一内容我感觉是比较简单教学的内容相对也比较少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材中是根据“手电筒的结构”作为课堂的导入。然而在第一堂课中我也是按照这一个步骤进行导入,可是有近三层的学生没怎么接触过手电筒,这个因素给整堂课带来了不利。于是第二堂课我从简单电路着手,让学生说说没开关电路的缺陷,让学生体会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这样的导入感觉层次较低,学生容易接受。
整堂课我安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小灯泡”,第一堂这个环节感觉很“乱”,学生说的比较多,可操作性的不多,多的是“盲目”地讨论,不合理。于是在第二堂课我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细化,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小开关的作用,根据小组的思路设计一个开关,将自己的思路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你自己的“设计图纸”做开关要说明材料,怎么做,整个环节下来感觉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存在,是不是这样的要求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过高了?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回家操作效果是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