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风华正茂的他第一次登上30米高的AEG门机俯视秦皇岛港时,宏伟壮观的场面令他心潮澎湃,高度机械化、电气化的港口装卸设备更让他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他暗下决心:要征服这些庞然大物,做一名一流的港口技术工人。
他兢兢业业工作、醉心科学技术创新、孜孜不倦追求,用30年圆了自己所追逐的梦——做一名一流的港口技术工人。如今,他已成为一名电气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员、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他先后主导完成了139项尖端技术改造工程,为企业赢得了37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北港口集团秦港股份杂货公司散粮站副站长张海波。
说起张海波的传奇故事,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7年从秦港职高毕业的张海波,进入秦皇岛港五公司机械二队,成为一名普通的电气维修工。从此,张海波的创新人生就与秦皇岛港的大发展时代渐渐重叠。
当时张海波所在的机械二队是公司主力生产作业队,新引进的2台门机电控系统是德国制造,集多种现代科技成果于一体,程序语言全是英文,对修东西的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非常高。刚刚走出校门的张海波,面对近30米高的门机,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征服这个“庞然大物”。从此,张海波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知识、钻研技术上。他认真研读《电工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等专业书籍,自学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管理系统、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自动控制等50多门课程。先后完成了燕山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习,并取得学士学位。
初识门机,张海波随身都带着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机械故障是怎样出现的、怎样修理的。每到晚上,他认线多页的德国门机图纸,白天则在门机上一遍遍比对、印记位置。为了能看懂外文图纸,他还自学了英语。
凭着过硬的技术、踏实的作风,张海波迅速在青工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尖子,被公司调到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散粮站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所学知识派上用场,他无数次到现场观察了解设备情况,把散粮装卸系统的84个大型设备和400多个各类控制闸阀、传感信号全部熟记于心,他总结的“复杂控制柜线路故障排除法”使故障处理速度提高20倍。美国GE门机主接触器检修通常要4小时,他研究了驱动器控制板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检测的新方法,使作业时间缩短到1分钟,大家无不投来惊奇的目光。
熟悉张海波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敢于迎接挑战的人,在任何一个技术难题面前,都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一次,实验电子线路,莫名的干扰怎么也去不掉,导致电路无法实验成功,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张海波茶饭不思,走路、睡觉都在苦思冥想,一周好像只过了1小时,然后豁然开朗。在20多年的时间里,48小时连轴转已成家常便饭。经过无数次的攻克难关,他的技能突飞猛进,大量的知识、经验已经融进了血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散粮站2号卸船机运行已20年,设备老化,各种模块频繁损坏,但此系列新产品早已停产,且备件购买周期长、价格高,一块CPU模块就要8万元,升级改造迫在眉睫。以往改造都是由厂家专业的开发团队做,且周期至少2个月,因为涉及到程序的数据格式、寻址方式、通信协议、时间基准、组态技术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所以工程报价昂贵,同时厂方技术保密不提供具体细节。公司考虑后决定尝试进行自主改造,重任就落在了张海波身上。他带领技术人员通读了1000多条PLC程序,查阅了10余本资料,先后编辑了9000余条次I/O相关程序,连续9个日夜每天从8点干到凌晨1点甚至3点,吃住在工地。经过大家努力,前后仅用了28天就取得了改造的圆满成功,为公司直接节约资金83万元,使本应报废的设备“起死回生”。
张海波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交通系统“金锚奖”、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燕赵技能大奖等几十种荣誉,成为秦皇岛港知识型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企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培养和储备高精尖人才,张海波深谙此理。多年来,他充分的利用导师带徒、开办技术培训班等有利时机,感召身边的职工学习知识、掌握技术。
张海波的徒弟王帅,入职不到3年,就是QC小组技术人员:“师傅是我们技术的标杆,从大学出来到企业才接触实际的设备,师傅对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是手把手地教。通过教学和实际操作,让我们成长很快,现在每个人在电器维修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
知识的一直更新、业务技能的大幅度的提高、管理意识的日益清晰,使得张海波厚积薄发,开始动起了带领QC小组技术人员“给洋设备动手术”的脑筋。
电子秤是散粮系统的核心设备,为生产提供重要的数据,如果电子秤出了故障,那么总系统就会陷入瘫痪状态,散粮装卸系统将无法作业。已经运行了十几年的电子秤,许多功能元件都到了接近老化报废的边缘,故障频频发生,他决定与QC小组人员针对这一难题开展攻关。在图纸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张海波和攻关小组的同事们潜心分析研究电子秤的工作程序,翻制了电容式料位开关的电器原理图,通读了PLC控制程序。经过反复研究,很快找到了可能会引起电子称故障的十二条原因并一一给予攻克。他们还自制料位检测杆、修复了有故障的料位开关、修复了ASC模块,使电子秤的故障率由原来的34.33次/月降到3.3次/月。换算成装卸效率,就是给这台故障频发设备的装卸效率整整提高了十倍。在国家级QC成果奖评审发布会上,参加会议的专家无不对这位敢于向“洋设备”动刀的“土专家”投来钦佩的目光。
2013年,“张海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家人社部批准设立。张海波本着技术革新、传承技艺的原则,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带徒传艺,他们以项目为依托,一个项目成立一个攻关小组,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培训了人才。
工作室启动以来,先后完成了“散粮内部交换机维修改造”“XC2号卸船机大臂维修改造”“散粮筒仓地下建筑通风排水系统模块设计”等创新技改46项,累计节约资金4050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500多人次,编写8大类技术教材19万余字。通过整合港口的技术资源,加强横向技术联合,带动年轻人学习技术、钻研技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要有一种境界,懂得感恩惜福,明晰真心回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功不能离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塑造。采访中,张海波一再说,作为拥有10年党龄的他,他的成功离不开党的教导和企业的培养,是秦皇岛港的广阔天地给了他起飞的平台,是领导与职工的关爱、支持成就了他的梦想。
干出了成绩的张海波,逐渐声名远播。很多地方和单位不止一次向他伸出橄榄枝,用高薪、住房、大城市户口等诱惑轮番“轰炸”。张海波都不为所动,因为他深深眷恋着这片使他成长的蓝色沃土。
张海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工作中积极努力、不计报酬,而且平时也乐于助人。他把自己多年来的维修知识和经验,按照类别汇编成常规检查、保养和解决突发性故障三大类的设备保养维修手册传授给大家。他还编写各类教材19万多字,组织液压、PLC技术、铣床操作等专项技术培养和训练,在散粮站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
张海波选徒弟,品德必须过硬。“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面对这个古老的话题,张海波说:“徒弟越出色、师傅越有成就。科学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你不把本领传承出去,明天就可能落伍,只有倾心传承、一起努力,才能形成为企业、为社会奉献的合力,才能确保我们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现。”
年轻电工和学徒说:“每次遇到困难问张师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耐心帮我们解决每一个问题。”同事们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张海波总爱伸把手、帮一帮。一位同事在爬山时意外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每天的医疗费用需要数万元。张海波带头捐款,并亲自去北京探望;他与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写字洞村孤儿结成帮扶对象,多次送去钱、物等急需品;他利用自己的特长,业余时间为工友们义务修理电器5000多件次……张海波用一次次行动诠释一名党员的风采。
每一次成功都闪耀着光芒,可这光芒的背后是常人无法忍耐的枯燥钻研,是无数个加班抢修的不眠夜晚。谈起家人,张海波满是愧疚,妻子患有失眠症,经常被召唤他抢修的电话铃声惊醒。为了不耽误夜间的抢修工作,他晚上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攥在手里睡觉。
“回想30年的付出与艰辛,我无怨无悔。”张海波深知,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应是每一名技术工人的职业追求,创先争优、勇挑重担是每一名员的坚定信念。作为党员,他必须带领更多的职工投身技术创新的“洪流”,才能汇集起企业提升的强大动能。他坚信,在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学习型、技术型、创新型员工,秉持工匠精神,无悔无私奉献,创造更精彩的秦港业绩,书写无愧时代的产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