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脑筋,就能扎爆气球;意念触发,让小球起飞;集中精神,赛道上的玩具小车快速飞驰……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未来”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相城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探讨研究院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感受了一番“黑科技”的魅力。
相城区高铁新城脑机所,是一家专注于脑机融合产业技术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由江苏省产研院、苏州高铁新城和中科院半导体所脑机接口科研团队三方共建,以企业方式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
走进脑机所“脑科学未来探索馆”,门口炫酷的灯光让记者仿佛置身未来世界。而当记者戴上脑电波接收设施,更是直接“变身”拥有“超能力”的未来战士。
“你只要集中注意,你眼前的气球就会爆炸。”馆内工作人员介绍道。当记者的目光刚刚触及气球,“啪”得一声,气球爆炸,把记者惊得一跳!疑惑间,工作人员又和记者说,“你把注意力集中到管子里的小球上,它就能飞起来。”“旁边赛道上的小汽车,用你的意念也能控制。”“还有这个装饰花,你屏息凝神,花就能自己开放。”……
“我们每个人每次思想,都有相应脑电波发生,你头戴的‘发带’,就是一个轻便式的接收器。”脑机所孵化的苏州念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将前沿科技变得“触手可及”。念及科技市场部负责人王涛向记者介绍:“我们根据接收到你脑部的信号,进行再解码,从而触发相应设备。”
那么,这项前沿技术,目前有实用价值吗?还是只是处于“扎气球”“玩赛车”的“整活”阶段呢?王涛表示,作为脑机所孵化企业,公司已实现了脑机接口的产业化应用,儿童专注力检测训练、脑控打字输入法等为部分儿童、失能人群提供了全新的脑机接口医疗级解决方案。
关于脑机设备能否实现“读心术”王涛说:“当今技术,采集的脑电波还不足以还原具体的所思所想,但能根据脑电波的强度,来触发对应设备的开关,实现脑电波控制机电设备。”
在另一款外骨骼设备上,记者通过脑机设备,实现了“控制自己手指”——部分失能病人,因为脑、脊神经的破坏,无法控制肢体,而佩戴了这款设备,利用显示屏进行训练,可以由“外骨骼”实现对自己身体的控制。
脑科学未来探索馆慢慢的变成了了我市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文旅体验馆,慢慢的变多的青少年儿童在相城区了解到了这项前沿技术。
在脑科学未来探索馆,工作人员也为记者展示了更多的“脑机接口”。“传统的设备需要很多电极,并在头上涂‘导电液’,使用者带着这个设备一不美观,也不方便,用后还要洗头;而现在只需要一个像发箍一样的设备,就能采录脑电波,让其实用场景更扩大。”王涛介绍,如今的轻量化、小型化脑机接口设备具备了轻量、便携、易取戴的特点,仅重75克,可满足科研、医疗、人机交互等多种场景使用,“通过采集、处理人体脑电神经信号实现动作控制,使用者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机械手,带动瘫痪手部进行训练,可做出各种复杂动作,帮助使用者实现肢体康复训练;此外在此技术上,脑控智慧病房照护系统、脑控轮椅、意识状态监测系统、元宇宙脑控VR系统等也开始逐渐成熟并向市场推广。”